以為企業在「做好事」?消費者應該知道更多的品牌故事

Apple 獲企業社會責任聲譽最佳公司,卻不提開採稀土元素的環境代價;H&M 說它將 3,047 噸不需要的服裝進行回收,但卻沒有與其每年銷售 5.5 億件服裝進行比較;公平貿易確保了生產者的合理補償,但並不能確保企業分潤給實際操作的工人。若要精準地確定企業行為真正的善意,身為消費者的我們需要收到整合的資訊而不是單一事件。

第91屆奧斯卡獎大贏家 - 參與者電影製作公司 (Participant Media), 用說故事的力量改變世界

2017年成為B型企業的「參與者電影製作公司 (Participants Media) 」是第一家試圖用說故事的方式,達到社會影響力的電影公司,創辦人是Jeff Skoll,是著名Skoll Foundation 基金會的創辦人, Skoll強調,「參與者」不是一個慈善事業,這是一個混合社會與商業行為的運動。

商業影響力評估(B Impact Assessment, BIA) 致力關懷全球性的議題並落實地方行動

藉著商業影響力評估(BIA)最新版本第六版的發佈,分享反省並能說明其中的一些關鍵基本原則,及其所帶來的挑戰並試圖面對這些挑戰。 在開放公眾意見徵詢期的過程中,我們想分享一些思考,既可以解釋BIA目前的工作方式,也邀請更多的對話及意見。

關懷社會與環境的用心品牌經營讓消費者埋單 - 下篇

B型企業的強勢品牌確實與強勁的銷售相關(正如我們的品牌預測模型所建議的)。 我們使用大量數據,包括來自尼爾森合作夥伴的數據,分析了72家消費者B型企業的月銷售額,將其銷售成長率與其他整體類別的成長率進行比較。 分析結果如下

挽救沉沒的台灣海岸線 工程師捲袖甘作賣魚郎

暖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加上台灣西海岸因養殖業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更加劇淹沒危機。小小的社會企業「台灣好漁」勇於打頭陣,引領產業改變作法。春節將近,除夕夜的團圓桌上,少不了象徵「年年有餘」的魚料理,但除了美味和寓意考量,吃魚可能還有第三種功能:挽救台灣海岸的下陷危機。

關懷社會與環境的用心品牌經營讓消費者埋單 - 上篇

知名消費零售品牌籌資平台CircleUp 是股權式群眾投資平台,他們專攻消費性商品市場,其上的募資對象都必需是淨值逾百萬美元的合格投資者。這篇文章就是CircleUp 所出的一份針對消費性品牌的B型企業與其他同業在品牌實力上的摘要調查報告。

一家數百萬美元的B型企業繼續往永續公司治理的方向前進

從創辦人的家族企業成功移轉經營權到員工的手上,員工所有權是這間公司實踐永續公司治理並持續成長的關鍵。雖然讓員工所有權的模式並不是Future State創立之初就規劃的,但這樣的想法卻一直是Future State文化的一部分。

既賺錢又對世界好,台灣八家企業亞洲第一

曾被《財星》雜誌點名為全球企業趨勢的「B型企業運動」,宗旨在於重新定義企業成功的意義,於12日晚間揭曉2018年「對世界最好企業」,台灣有8家企業在全球2500家中脫穎而出,數量為亞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