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至今224年,瑞士最久最大財富資產管理機構之一的隆奧銀行(Lombard Odier),這個以往被許多人視為搖不可及的金融機構似乎正向世人揭開其神秘面紗。對於傳統的瑞士私人銀行來說,過去只要向客人提出「保密和離岸」等的字眼即能獲得客人青睞的時代已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跟上現代的永續策略及影響力對話,不僅幫助他們成功永續轉型,更協助更多企業朝向脫碳經濟轉型。
不到200個員工的淨七代,如何啟動100個美國城市的淨宣言?
一家營收不到100億台幣、員工不到200人的清潔與個人用品公司,跟100個宣告將100%使用乾淨能源的美國城市,看起來是很難扯上關係、而且規模相距甚大的兩碼子事。但是,這家矢志於環境友善的公司淨七代(Seventh Generation),除了自許做每一件事都要考慮到未來的世世代代,還在2018年發下豪願,要影響100個美國城市,讓這些城市承諾:100%轉換到使用再生、乾淨的能源。更重要的是,這個目標如果達成了,淨七代的每個員工都將得到獎金。
一起行動吧!邀請企業宣告 為氣候改變
得獎的是…2020 全球創新與影響力企業大揭密
美國著名商業雜誌《Fast Company》甫選出的「2020 全球創新企業」(The World’s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of 2020 ),在全球44個行業中透過創新和影響力進行評估並選出了434個具有創新的業務的企業及組織,在這當中有B型企業的推動者 - B型實驗室(B Lab)及數個在美妝、再生能源、時尚產業的創新企業都榮獲殊榮,激勵更多的企業及組織持續走在發揮影響力的路上。
224年瑞士隆奧銀行力求轉型 投資影響力商業
我們無法在生病的地球上種植草藥 英國Pukka草本茶的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六大心法
B型企業Pukka花草茶品牌於2001年創立於英國,2017 年被聯合利華集團收購時全年營業額超過10億新台幣,年成長率達30%。其企業使命是激勵人們透過天然植物過著更有意義的生活。但氣候變遷讓他們無法採購真正對消費者好的天然草藥來製作他們的花草茶,於是他們開展了一連串的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其中採用科學基礎的減碳目標的這項工作就相當具有挑戰。品牌永續經理薇姬·默里(Vicky Murray)透過她在官網Blog分享實際經歷,希望對任何想要瞭解實務的企業有所啟發及幫助。
衛報為什麼成為B 型企業? 客戶影響力讓他們「不再只談論,而是行動」!
台灣中小企業急轉型 創新留才保衛戰 供應鏈與環境也大轉彎
AI保險讓你理賠不再被刁難...估值20億美元的「檸檬汁」(Lemonade) 改寫你對風險的定義 更讓每一筆保費有滿滿的社會關懷
2015年在紐約成立的美國B型企業「檸檬汁」就是個完全擁抱AI技術,用全新概念銷售保險的新創,擁有170名員工,預計今年的收入(2018年為五千萬美金,約15億新台幣)將翻一倍並擴展到全美和歐洲。創辦人為丹尼爾·施雷伯(Daniel Schreiber)和夏·溫寧(Shai Wininger),將擁有數百年歷史的財產保險搖身一變,成為讓千禧世代能輕易接受的消費性品牌。主要承保居家綜合險,於2016年9月在紐約發布了第一批居家保險保單至今,超過42萬個客戶購買5,700萬美元的保費,其中75%的客戶年齡在35歲以下,90%的人是首次購買此類保險。
台灣加入超過500家B型企業承諾2030年達到淨零排放 領先巴黎氣候協定20年 為全球最大的共同企業氣候行動
營收1%繳地球稅、潛水課教環保 只為了讓孩子能看見台灣海洋的美
天然的尚好 - 再生能源賦予員工價值、造福社區,更實踐創新企業永續轉型
你吃的是血汗巧克力嗎? 跟著東尼的寂寞巧克力一起來終結童工和剝削吧!
老屋新生、利他房仲讓安居樂業變簡單了 (下)
「我們需要遠離只強調個人主義的經濟體,並要理解這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是行不通的。大樓是要住人助人的,不是蓋起來養蚊子的!」娜塔莉·沃蘭德(Natalie Voland)大聲疾呼。 她是加拿大B型企業「你從哪裡來」(GI Quo Vadis)房產公司的CEO,從建築師的父親接手家族事業,至今管理共150萬平方英尺(約4萬坪)分佈在蒙特婁(Montréal)城的各種「老舊」建築物中;服務500家中小企業的承租客戶,更創造3,000個就業機會。
超過九成的中小企業都希望對員工及供應鏈更好 台灣首創Business for Good創新影響力商業模式計畫 協助中小企業永續轉型
首個轉型B型企業的媒體 衛報承諾2030零碳排
「有家」的可負擔住宅讓安居變簡單了 (上)
手機與公平的距離 荷蘭B型企業 Fairphone 透明的永續商業模式翻轉產業
半數員工是更生人 留任率達96% 更創造年平均營收118億新台幣的這家企業怎麼辦到的?
客戶是全球知名汽車大廠如Audi, BMW, Benz的美國B型企業晉升工程(Cascade Engineering) ,看起來雖像一般傳統的零件製造供應商,但他們營運可一點也不傳統;創辦人凱勒(Fred Keller)在康乃爾大學主修材料工程,1973年創立從六個人開始的公司,到現今交棒後已在美國和歐洲共有超過1,900名員工、創造近三年年平均營業額近3.76億美金(約118億新台幣)的中小企業。更令人吃驚的,有一半以上的員工都是更生人,晉升工程說他們只是「回歸的公民」(Returning Citizens),更有「福利到生涯」(Welfare to Career)計畫讓原本只能領社會福利的單親家庭到有完整的職業生涯並養大三個小孩,究竟他們怎麼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