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CEO想領獎金?先做到減碳

成立至今224年,瑞士最久最大財富資產管理機構之一的隆奧銀行(Lombard Odier),這個以往被許多人視為搖不可及的金融機構似乎正向世人揭開其神秘面紗。對於傳統的瑞士私人銀行來說,過去只要向客人提出「保密和離岸」等的字眼即能獲得客人青睞的時代已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跟上現代的永續策略及影響力對話,不僅幫助他們成功永續轉型,更協助更多企業朝向脫碳經濟轉型。

不到200個員工的淨七代,如何啟動100個美國城市的淨宣言?

一家營收不到100億台幣、員工不到200人的清潔與個人用品公司,跟100個宣告將100%使用乾淨能源的美國城市,看起來是很難扯上關係、而且規模相距甚大的兩碼子事。但是,這家矢志於環境友善的公司淨七代(Seventh Generation),除了自許做每一件事都要考慮到未來的世世代代,還在2018年發下豪願,要影響100個美國城市,讓這些城市承諾:100%轉換到使用再生、乾淨的能源。更重要的是,這個目標如果達成了,淨七代的每個員工都將得到獎金。

一起行動吧!邀請企業宣告 為氣候改變

因為新冠肺炎,許多國家陸續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其實,全世界的氣候,已經進入了緊急狀態。在2019年1月於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上,為地球發生的年輕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Greta)曾說:「我希望大家表現得好像我們的房子著火了。」如果你家失火了,你不會動作緩慢地事不關己吧!同樣地,我們所居住的地球也失火了,嚴重程度氣候緊急狀態(Climate Emergency) 已被《牛津字典》列入2019 年度詞彙。

得獎的是…2020 全球創新與影響力企業大揭密

得獎的是…2020 全球創新與影響力企業大揭密

美國著名商業雜誌《Fast Company》甫選出的「2020 全球創新企業」(The World’s Most Innovative Companies of 2020 ),在全球44個行業中透過創新和影響力進行評估並選出了434個具有創新的業務的企業及組織,在這當中有B型企業的推動者 - B型實驗室(B Lab)及數個在美妝、再生能源、時尚產業的創新企業都榮獲殊榮,激勵更多的企業及組織持續走在發揮影響力的路上。

224年瑞士隆奧銀行力求轉型 投資影響力商業

成立至今224年,瑞士最久最大財富資產管理機構之一的隆奧銀行(Lombard Odier),這個以往被許多人視為搖不可及的金融機構似乎正向世人揭開其神秘面紗。對於傳統的瑞士私人銀行來說,過去只要向客人提出「保密和離岸」等的字眼即能獲得客人青睞的時代已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跟上現代的永續策略及影響力對話,不僅幫助他們成功永續轉型,更協助更多企業朝向脫碳經濟轉型。

我們無法在生病的地球上種植草藥 英國Pukka草本茶的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六大心法

B型企業Pukka花草茶品牌於2001年創立於英國,2017 年被聯合利華集團收購時全年營業額超過10億新台幣,年成長率達30%。其企業使命是激勵人們透過天然植物過著更有意義的生活。但氣候變遷讓他們無法採購真正對消費者好的天然草藥來製作他們的花草茶,於是他們開展了一連串的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其中採用科學基礎的減碳目標的這項工作就相當具有挑戰。品牌永續經理薇姬·默里(Vicky Murray)透過她在官網Blog分享實際經歷,希望對任何想要瞭解實務的企業有所啟發及幫助。

衛報為什麼成為B 型企業? 客戶影響力讓他們「不再只談論,而是行動」!

《衛報》始終是一個以使命為導向的組織, B型企業也是同樣重視企業使命及利潤的公司,因此很自然符合我們的企業價值 。 成為認證B型企業代表的是對我們所擅長的媒體產業及其所涉及環境和社會影響仍需要努力的營運方向,要始終保持相當嚴格並客觀審視的策略;也持續向我們的客戶 - 讀者溝通我們是哪一種企業,更能加入全球B型企業這一群志趣相投的企業社群們,並在其中彼此分享並相互鼓勵,更共同成長。

台灣中小企業急轉型 創新留才保衛戰 供應鏈與環境也大轉彎

B型企業協會與國泰金控、國泰人壽、資誠永續服務、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等夥伴共同開展的「2019 Business for Good 創新影響力商業模式計畫」,於2020年1月4日假台北創新實驗室舉辦總決賽及成果發表暨慶祝大會。

AI保險讓你理賠不再被刁難...估值20億美元的「檸檬汁」(Lemonade) 改寫你對風險的定義 更讓每一筆保費有滿滿的社會關懷

2015年在紐約成立的美國B型企業「檸檬汁」就是個完全擁抱AI技術,用全新概念銷售保險的新創,擁有170名員工,預計今年的收入(2018年為五千萬美金,約15億新台幣)將翻一倍並擴展到全美和歐洲。創辦人為丹尼爾·施雷伯(Daniel Schreiber)和夏·溫寧(Shai Wininger),將擁有數百年歷史的財產保險搖身一變,成為讓千禧世代能輕易接受的消費性品牌。主要承保居家綜合險,於2016年9月在紐約發布了第一批居家保險保單至今,超過42萬個客戶購買5,700萬美元的保費,其中75%的客戶年齡在35歲以下,90%的人是首次購買此類保險。  

台灣加入超過500家B型企業承諾2030年達到淨零排放 領先巴黎氣候協定20年 為全球最大的共同企業氣候行動

隨著聯合國第25次締約方大會(COP 25)於西班牙馬德里舉辦,全球有超過500家B型企業公開承諾到2030年實現淨零排放(Net Zero),加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溫度增幅控制在1.5度C內的行動,要比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設定2050年目標更提前20年。

天然的尚好 - 再生能源賦予員工價值、造福社區,更實踐創新企業永續轉型

自2010年以來太陽能設備價格下降了75%,加上美國聯邦政府的激勵措施包括30%的稅收抵免和加速的折舊,太陽能產業已在市場上呈現爆炸式增長。據REN21研究機構公布全球的太陽光電發電占55% (達100GW,成長率25%),而台灣的再生能源政策也鼓勵一般民眾在自家的屋頂裝設太陽能板,並將所生產的電以再生能源電能躉購費率賣回台電獲電費補助。在此發展下,從事於再生能源產業除投身於對環境保護外,他們又是如何實踐三重基線(人、環境、獲利),全面地走在永續營運的路上。

你吃的是血汗巧克力嗎? 跟著東尼的寂寞巧克力一起來終結童工和剝削吧!

B型企業的「東尼的寂寞巧克力(Tony's Chocolonely)」以合理的價格直接和農民購買可可豆,加上不斷倡議,致力於公平貿易和反對奴隸勞工與童工,要用實際行動來影響整個產業。發言人說:「這個行業必須提高標準,對整個供應鏈負全部責任,而不僅僅是價格。」根據數據顯示,迦納和象牙海岸有250萬個農業家庭,生產了全球60%的可可,但卻因為父母種植可可得到的收入過少,導致210萬兒童在非法條件下工作。據美國勞工部統計,那裡的農民每天生活費不足1美元,惡劣的環境急需改變。

老屋新生、利他房仲讓安居樂業變簡單了 (下)

「我們需要遠離只強調個人主義的經濟體,並要理解這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是行不通的。大樓是要住人助人的,不是蓋起來養蚊子的!」娜塔莉·沃蘭德(Natalie Voland)大聲疾呼。 她是加拿大B型企業「你從哪裡來」(GI Quo Vadis)房產公司的CEO,從建築師的父親接手家族事業,至今管理共150萬平方英尺(約4萬坪)分佈在蒙特婁(Montréal)城的各種「老舊」建築物中;服務500家中小企業的承租客戶,更創造3,000個就業機會。

超過九成的中小企業都希望對員工及供應鏈更好 台灣首創Business for Good創新影響力商業模式計畫 協助中小企業永續轉型  

來自全台17所大學的60位同學及20家的50位企業代表日前於10/18-19日齊聚於國泰人壽淡水教育中心,共同參與Business for Good創新商模營。參與的企業希望透過Business for Good計畫,在員工照顧、供應鏈與社區扶植,或者環境管理面向提升永續競爭力,因應從股東至上轉向利益關係人積極管理的國際潮流,掌握永續升級的大好機會。

「有家」的可負擔住宅讓安居變簡單了 (上)

「以房接房、以地接地,以致不留餘地」是2,500年前紀載在舊約聖經中以賽亞先知責備當時富人貪心的程度,也不遑多讓地今日反映在全球的貧富差距問題上,最直接動搖的是安居的基本人權被以追求經濟發展繁榮都市之名忽略了。當一棟棟的高樓興起時,卻也付出了相當高的社會成本。但也有企業瞭解「居者有其屋,指的不是擁有權,而是居住權」,在追求讓人安居的目標下獲利的同時也解決社會問題。從可負擔住宅、老舊市區大樓招商引進值得保留的文化產業並促進地區經濟活絡、利他房仲將服務費用的獲利支持社區發展,這些發揮社會影響力的企業能在房產營造產業獲利,只因他們說若沒有活絡的社區,也沒有生意可做。

手機與公平的距離 荷蘭B型企業 Fairphone 透明的永續商業模式翻轉產業

由於手機零組件繁複,以Fairphone目前新創公司的規模無法一一要求所有供應商提供公平交易原料以及人性化的工作環境。因而,面對供應商們的現實狀況與理想原則的落差,Fairphone的做法是直接「下海」,與願意合作的供應商一起動腦,針對目前他們所見問題,以清楚透明的方式與供應商討論變革之道,例如:原料來源是否符合公平交易、員工的工作環境是否健康等。像是為Fairphone代工的中國廠商長虹集團,和Fairphone合作之後,便邀請中國的企業社會責任諮詢機構道思(TAOS)針對公平交易方針(Ethical Trading Initiative)進行工作環境評估,進而提出改善工作環境的執行方案。

半數員工是更生人 留任率達96% 更創造年平均營收118億新台幣的這家企業怎麼辦到的?

客戶是全球知名汽車大廠如Audi, BMW, Benz的美國B型企業晉升工程(Cascade Engineering) ,看起來雖像一般傳統的零件製造供應商,但他們營運可一點也不傳統;創辦人凱勒(Fred Keller)在康乃爾大學主修材料工程,1973年創立從六個人開始的公司,到現今交棒後已在美國和歐洲共有超過1,900名員工、創造近三年年平均營業額近3.76億美金(約118億新台幣)的中小企業。更令人吃驚的,有一半以上的員工都是更生人,晉升工程說他們只是「回歸的公民」(Returning Citizens),更有「福利到生涯」(Welfare to Career)計畫讓原本只能領社會福利的單親家庭到有完整的職業生涯並養大三個小孩,究竟他們怎麼做到的?

告訴我們,如何能進入你的公司? 雇主品牌從招聘開始

在員工還沒有成為員工之時,就能把企業的雇主品牌推銷出去,而就算不能得到一個有力的員工,也能得到一個高度認同感的消費者顧客,這是Future State 這家專業管理顧問諮詢公司的人才策略所打的如意算盤。他們認為企業最大的品牌行銷第一步不在客戶上,而是在未來的員工上,看來很是顛覆;但也不算是太離譜,因為掌握未來的員工就是幫助公司服務客戶, Future State 是這麼說的,每次成功僱用一個合適的應試者,就等於代表一筆50萬美元的資產。或許現今高談員工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時,也能參考Future State 的作法,找到吸引新青世代的堅強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