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型企業和社會企業有什麼不同?

B 型企業(B Corp ™)和社會企業最根本的差異在於企業成立的出發點不同

社會企業是為了解決某些社會或環境上的問題而成立,不以企業利益最大化為經營目標;另外,社會企業的盈餘通常不會進到投資人口袋,而是持續再投資或是回饋到社會中。

而大部分的 B 型企業原先成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解決特定問題,但他們希望透過商業的力量,來建立起一個更包容、更永續的經濟環境。這意味著從長遠角度看待企業成功,並相信為社區和地球創造價值與創造股東價值同樣重要。欲成為 B 型企業,需要通過高標準的評估,包括社會及環境面向、透明度、可信度等等。

B 型企業和企業社會責任有何不同?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 CSR)是指企業在經營主要業務之餘,額外對環境和社會的關懷,往往在企業「行有餘力」後才會施行。

B 型企業則是利用企業自身的商業模式對社會環境帶來正面影響力,即關懷社會、友善環境就是企業商業模式裡的一環。

通過認證的 B 型企業,B 型實驗室(B Lab®)會公開其商業影響力評估(B Impact Assessment, BIA)資訊,讓大眾檢視該企業在五大面向的分數,包括公司治理(Governance)、員工(Workers)、社區(Community)、環境(Environment)、客戶關係(Customer)

*外界檢視企業在 CSR 表現的途徑,主要是透過企業頒布的社會責任報告書,目前國內資本額達 50 億元的上市公司受到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的強制要求,需編製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CSR Report)。

什麼是利害關係人?

利害關係人可能是個人或是群體,這些人的利益會因公司營運與活動直接或間接受到影響。例如員工、顧客、供應商、股東、社區居民等等都算是利害關係人。

商業影響力評估是一套線上的永續ESG評估標準,能協助企業衡量對不同利害關係人發揮的影響力,其中涵蓋五大面向:公司治理、員工、社區、環境、客戶關係

研究顯示,一間符合利害關係人期待與需求的公司,企業較達到長期營運韌性及獲利與永續發展。

在客戶關係面向,會詢問公司的產品、服務或內部措施,是否有提供特定的利益關係人解決方案,或改善他們面臨的問題,來衡量公司是否有具體的「影響力商業模式(Impact Business Model, 簡稱 IBM)」。如公司是否有提供顧客申訴管道?是否固定對供應商進行篩選評估?公司提供的產品服務是否受到第三方的認證與監督?

商業影響力評估(B Impact Assessment, BIA)的好處

1. 影響力導向-評估企業有意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的措施,而非單純應付既有法律或規範的措施。

2. 全面性-BIA是一套對企業整體的全面性評估,衡量公司各方面的營運從內部營運(包括員工、供應商、製造規範與治理)、對社會環境的使命、產品/服務到對利益關係人的影響等,所產生的影響力面向的中位數及總分;如此就能防止個別好或壞的作法可能會以不成比例的方式,影響年度整體營運狀況。

3. 彈性調整-檢視企業在環境和社會領域的廣度及深度的影響力:BIA依照產業類別及規模大小,發展出78個題組,且會依據「填答程度」動態延伸出更多的題目。與企業單方面的永續發展報告描述相比較,BIA讓企業有機會更清楚地揭露完整的資訊。

4. 簡單易用-線上系統以直觀及視覺化設計,方便各個類型及規模的企業使用。

5. 啟發性-企業主及經營者可以將評估表內的問題與建議,做為持續改善企業營運的政策、及提升效益的指南。

6. 審查透明商業影響力評估衡量的各種影響領域、子類別及個別問題之標準及加權比重皆明列在評估表中。

7. 獨立運作-評估相關標準皆由一群意見領袖、專家及產業人士所組成的標準諮議會(Standards Advisory Councils, 簡稱 SAC)訂定。

8. 與時俱進 - 每 3 年更新商業影響力評估與相關內容。

一般標準提供「系統性定義或計算」,如全球永續性報告協會(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影響力報告暨投資標準(Impact Reporting & Investment Standards, IRIS)兩大平台可能定義出回報公司碳排放量的最佳方式,使未來所有的碳排報告都能輕易相互比較。(如:依據 X 公司的工廠直接排放量及其電力採購量,該公司產生了相當於30,000磅的碳排量。)

但面對越來越多消費者、投資人及組織想支持將其價值(Value)化為行動的企業,需要一個客觀且全面評斷一間公司目前影響力程度之標準。商業影響力評估奠基其他組織及產業團體的努力開發出「定義和量測影響力的重要成果」,並交叉評估綜合公司的營業額、外部措施及比較歷史紀錄(如用電量增加或減少),進一步將這些企業之商業影響力營運「量化」成為易於共享、可比較、易於理解的數字。不僅能解決企業單方面且片面描述,也試圖緩解現今資訊過多的緊張感,更可以做為企業在經營品牌與消費者溝通的良好說明,以及消費者在選擇品牌的參考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