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為台灣B型企業的甘樂文創,從翻轉社區的孩子也翻轉地方的使命 - 「打造永續社區支持系統」,一直是創辦人林峻丞堅持的信念;自2010年成立在三峽老街旁從弱勢兒少教育小草書屋與學苑起,更以甘樂文創旗下品牌如禾乃川國產豆製所、甘樂食堂、甘樂文旅等創造收入。
其中禾乃川國產豆製所聘用的員工,包括中輟生、弱勢青少年,二度就業家長和更生人,嘗試解決教育與就業挑戰、「甘樂食堂」作為藝文展演餐廳、發行「甘樂誌」報導台灣土地文化、「甘樂旅宿」結合地方工藝師傅與藝術家推出人文旅遊體驗,讓在地旅遊永續發展。 部分盈餘更再投入甘樂文創夥伴與社區志工共同成立的「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串聯資源建構共好生態系,讓社區服務持續以提升孩子留鄉的意願、能力與環境。
甘樂文創的影響力模式,被樹冠影響力投資執行長楊家彥以社會投資報酬率SROI的估算,一是營利型態的甘樂文創(含百分之百控股的禾乃川)事業群,二則是非營利型態的台灣城鄉永續關懷協會(主責小草書屋與青草職能學苑),分別解讀為:
● 每一單位投入甘樂文創的行動與工作,可為整體社會創造的額外價值可達3.3倍以上。如投入新台幣1,000萬元,可為社會新增至少3,300萬元的價值。
● 每一單位投入小草青草的行動與工作,可為整體社會創造的額外價值可達5.8倍以上。如投入新台幣1,000萬元,可為社會新增至少5,800萬元的價值。
此外, 甘樂文創於2021年加入潛力B型企業加速器計劃,經過四次工作坊與一對一輔導後送出申請,創辦人林峻丞執行長與營運長姜雅蕙全程參與,並於2022年9月以116分通過審查成為認證B型企業。
B型企業協會的資深顧問暨專案經理郭佩函是陪伴及協助評估甘樂之商業影響力的主要負責人,她指出:「在員工照顧的勞動力發展(Workforce Development)商業模式中,我們看到甘樂擁有針對長期未充分就業(如經濟弱勢、更生人、中輟生等)的族群設計完善的雇用與職訓計畫,提供弱勢勞動力培養一技之長的機會,更提供良好、穩定的工作條件。此外,促進在地經濟發展(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的商業模式上,子公司禾乃川國產豆治所堅持使用台灣國產黃豆,透過採購支持在地經濟發展、提供就業機會。」
問到B型企業帶來的挑戰與價值,創辦人林峻丞表示:「決定申請B型企業是來自於活水影響力投資總經理陳一強的強力推薦。在創立甘樂10年後,我們積極地想要更上一層樓,面對未來發展所需的使命型人才挑戰,我認為B型企業的商業影響力評估(B Impact Assessment,BIA)能持續地協助我們檢視各個層面的策略與資源,無論是對內對外,都能創造更多對社會及環境的正向影響力,且追蹤影響力績效表現,也更能實踐我們一直以來的使命!」
「且我們希望未來10年的目標是是讓台灣成為國際社會中的地方創生典範,B型企業的國際標準可使我們加入與世界各地的 B 型企業領導者社群,一同為改善社會與環境問題而努力,真正實踐與『一群人走的遠』的社會影響力!」
影響力商業模式小寶典 (Impact Business Model, IBM)
企業營運中,除追求股東利益,亦關心社區經營、環境友善、公司治理、員工照顧、客戶影響力等利害關係人之利益。在B型企業認證的「商業影響力評估」(B Impact Assessment, BIA)涵蓋營運(Operations),及影響力商業模式(Impact Business Model則強調企業的產品/服務為特定的利害關係人創造利益,且為其獲利來源。
以甘樂文創為例,在「員工」面向的「低度就業者之雇用與職訓」(Workforce Development)影響力商業模式得分32.3 分,以下簡述內容:
Q. 以下哪項適用於貴公司針對或僱用有就業障礙之個人的方法?
V 透過我們自己的計劃或與政府或非營利組織合作,直接針對和僱用有就業障礙的個人
Q. 貴公司雇用長期未充分就業的員工後,他們能獲得何類型的培訓?
V 過去一年中有進行超出工作要求的技術及專業培訓 (如管理技能、與產業相關但對工作不重要的技術技能)
V 提高個人和專業上的幸福感生活或「軟」技能訓練計劃(如財務知識、衝突管理等)
V 配有專職人員專注於協調新人入職、指導和專業發展領域上的工作。
V 配有個人教練(coach)或好老師(mentor)計劃(由另一名員工或專門的社工擔任)
Q: 貴公司是否追踪了貴公司的員工以衡量他們在計劃/干預後的「成功」?
A:是的,3-5年。
希望進一步瞭解B型企業的認證及商業影響力評估的企業,歡迎點此連結瞭解更多,並與我們聯絡。
你選對了一片巧克力嗎?原來消費者手中的那片巧克力,居然可以分出兩個世界,一個是不公平勞動、森林砍伐及土壤流失;另一個則是賦權農民轉向再生農法恢復土壤健康、更可讓社區的孩童上課。美國B型企業有機巧克力品牌Alter Eco在2023 巧克力記分卡的綜合評分下獲前五大,並獲消費者買單,他們是如何讓人與環境都獲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