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CSR@天下
暖化帶來的海平面上升,加上台灣西海岸因養殖業超抽地下水,地層下陷更加劇淹沒危機。小小的社會企業「台灣好漁」勇於打頭陣,引領產業改變作法。
春節將近,除夕夜的團圓桌上,少不了象徵「年年有餘」的魚料理,但除了美味和寓意考量,吃魚可能還有第三種功能:挽救台灣海岸的下陷危機。
銷售鮮蝦魚類,還有鱸魚高湯等熟食的「台灣好漁」,只向「不危害環境,不添加藥物」的生態魚場購買魚貨,並用合理利潤支持優良業者,期望透過養殖水產的公平交易,改善西海岸地層下陷問題。
「台灣又會缺水,又會淹水,實在滿衰的!」台灣好漁創辦人陳敬恆苦笑。台灣好漁正是為了解決水資源問題而生,健康無毒的養殖方式成本較高,符合水資源永續的魚塭更是所費不貲,如何幫助這些養殖戶長久經營,是陳敬恆最關心的課題。
友善生態養殖,水池深度是關鍵
何謂「友善養殖」?可從兩個面向來看,一個是養殖方式,最常聽見的生態養殖法,包含降低魚群密度,不投藥物,使用天然餌料,並同時飼養多物種,讓「工作魚」,「工作蝦」幫忙清潔水池等。生態養殖法不易列出統一標準,因為主要飼養魚種不同,就要搭配不同方式,所以他在尋找合作夥伴時也得睜大眼睛,「有些魚本來就不用投藥,業者若只強調不投藥,那就不一定跟生態,自然劃上等號,」陳敬恆說。
但是,無毒魚蝦這種讓人有感的“健康”,並非“友善養殖”的全貌;要達到真正對人,對環境都好的“友善養殖”,硬體也很重要 - 除了土地用途與水權等基本合法要求之外,魚池深度更是關鍵。
魚池深度跟友善環境有何關係?台灣傳統魚塭集中在西南沿岸,一般深度不到2公尺,冬季枯水期長,夏季以短期豪降雨為主,蓄水大不易。養殖業者只能在旱季抽取地下水補充,造成地層嚴重下陷,雨季便容易淹水,土壤也逐漸鹽鹼化。下陷最嚴重的嘉義東石鄉,50年代曾盛產鮮甜蘆筍,如今再也種不出來。暖化造成海平面上升也可能帶來嚴重衝擊,中研院推估只要海平面上升1公尺,台灣至少1成國土將被淹沒,受影響國土超過3成。
「水資源危機大致三種,缺水,淹水,水污染。而台灣幾乎都有,」陳敬恆解釋。台灣是水產消費大國,但近海資源愈來愈稀少,如今每年近7成海鮮來自進口,中國養殖魚就佔了大宗。不只台灣,全球漁場都在快速枯竭,人類對養殖魚的依賴日漸加深,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1980年代養殖水產佔世界食用魚的來源僅約1成,但2014年首度超過近海捕撈。
「有水的魚」
「「漁」有三點水,因為水資源保育做好了,大家才能永遠有魚吃,」陳敬恆解釋品牌創辦理念,三言兩語背後,是台灣漁業掙扎多年的困境,
因此,陳敬恆找的合作對象,魚塭都必須深至4,5公尺,挖穿不透水層,以地下伏流補充池水,就無須另外抽取地下水。池岸也不用水泥或磚塊,而使用挖出的池底土壤堆高防汛,再栽植上合適植物,避免池岸因大雨淘刷而流失,植栽還有淨化水質,調節水溫等功能,魚和土地都能活得健康。
「走過去一看,有的魚場四周一片綠油油,有的卻寸草不生,對比很明顯,」為了找到合適養殖場而跑遍全台的他,現在一眼就能看出一個魚場是否破壞當地生態,
產業破壞環境,難道不是政府法規的管理範疇嗎?一間賣魚的公司能改變什麼?陳敬恆搖搖頭,手機滑到近日熱門話題「十年挑戰」(#10yearschallenge),秀出網友分享的大自然10年前後對比圖,冰川,珊瑚礁等都變得光禿禿,畫面怵目驚心。陳敬恆說,「地球只有一個,但政府的資源跟力量有限,環境保育必須靠全民覺醒!」
覺醒需要時間也需要契機。但10年前的陳敬恆,大概也從未料到有朝一日會成為賣魚郎。
為了信仰,工程師卷袖賣魚
創業之前,陳敬恆原本是知名資訊公司鼎新電腦的專案經理,事業得意又有美滿家庭。但篤信基督教的他,不知何時開始懷著自造門戶的夢想,不求增加收入,卻渴望為社會做點好事,為下一代留下美好環境。因緣際會下,他認識了來自東石鄉,同樣從事漁業的傳道夫婦林碧亮,得以了解西岸養殖業問題,也第一次看見產業沒落,人口外移等偏鄉困境。
向來愛吃魚的陳敬恆,認為這是值得投入的志業,若能幫助改善環境和產業,自然能向更多人傳布信仰。幾經思量後,便在家人和教友的支持下毅然成立康福得寶公司,名稱取自英文舒適的諧音,希望人與環境都能舒服自在,在6年多前推出「台灣好漁」品牌。
電腦工程師穿上青蛙裝賣魚,往往讓眾人好奇「不會很難嗎?」,39歲的陳敬恆卻充滿自信,「其實只要有熱忱,什麼都學得會!」
陳敬恆曾替很多不同產業製作管理軟體,包括最難的醫療,生技業等,必須了解企業需求才能寫出程式,鍛煉出快速的學習能力。他也因此接觸了許多企業可能遇到的經營難題,為創業打下基礎,加上信仰與親友認同,便義無反顧走到現在。
「差點就要放棄」
儘管說得輕鬆,陳敬恆的創業路途其實也充滿艱辛。2012年創立公司後,他先尋找合適的供貨魚場,但一個外行人想打入傳統產業,又渴望顛覆舊有作法,自然碰上不少阻力。公司剛成立時銷量太少,即使給出比一般盤商還高的收購價,仍不容易取得業者信任,最初幾個合作的魚場,有些就因不願與其他魚場分享養殖秘訣而離去。此外,推廣環保理念也需處處謹慎,就怕得罪大多數傳統養殖戶,可說「地雷」滿佈,因此合作魚場目前僅有6,7家,分散在嘉義,花蓮等地。
開拓市場上,陳敬恆也是篳路藍縷。品牌剛開始沒沒無聞,只能與幾位夥伴扛著鍋碗四處辦試吃,硬著頭皮摸索人脈,洽談通路。為了保有最佳品質,他們堅持以符合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系統,從食物源頭進行檢驗以預防食安的認證)最高國際規格的流程加工,魚蝦撈上來3小時內就要真空包裝完畢,送進冷凍庫,品質不遜從港口運送數小時才至超市的鮮魚。
但也因為成本難降低,價格也不比一般產品,需花費更多時間與消費者溝通。創業頭2年半,陳敬恆與另一位創辦人蔡榮龍完全沒有支薪,全憑積蓄支撐生活。當公司好不容易有了零星訂單,生意漸漸有了起色時,陳敬恆卻又面臨妻子被資遣的打擊,面對一家老小與車貸,房貸壓力,「老實說,當時已逼近停損點,真的準備放棄了,」陳敬恆回憶。
無奈的他只能轉向虔信的上帝,「主啊,若這條路是祢的旨意,請替我開路吧......」抱著最後放手一博的心情,台灣好漁參加了2015年年亞洲社會企業競賽,在700多家企業中獲得第13名,雖沒有拿到獎金,卻受到評審鼓勵,轉而參加新加坡星展基金會社企獎助計畫,終於一舉抱回5萬新幣(約117萬台幣)的獎金,紓緩財務壓力,知名度也逐漸打開。
不會銷售談話,靠理念感動人
從此之後,陳敬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信心,除了星展基金會積極協助行銷,台灣好漁也認識許多社會企業,發現自己「好像沒這麼孤單」。2017年他們又通B型企業的認證,此認證僅頒給對社會有正面影響,友善環境的營利企業,台灣目前已有25家,還在2018年拿到全球B企評選中的「對世界最好 - 社區獎」。
「台灣好漁照顧了上游業者和環境保育,也提供市場更好的選擇,讓消費者更了解水資源問題,是相當典型的「影響力商業模式」,」台灣B型企業協會秘書長黃惠敏說。“影響力商業模式”(Impact Business Models)是該協會推廣的目標,鼓勵企業除了獲利,也要致力成為對世人最好的企業。
如今的台灣好漁,雖然還未達損益兩平,但已有較多訂單來源,包括家樂福,美廉社等大型通路。陳敬恆深知相互扶持的重要,2018年某間合作魚場面臨財務危機,他衡量財務狀況後,二話不說先訂下一筆產品,幫助魚場度過難關。
買魚,讓世界變得更好
稍微站穩腳步後,陳敬恆沒有忘記創業初衷,費盡心思讓更多人了解友善養殖。去年開始,台灣好漁與家樂福合作舉辦多場講座,來聽講的爸爸媽媽通常最在乎魚產品質,被問及「吃魚能否讓世界變得更好?」卻紛紛笑了,認為他「扯太遠」;但也有全程不發一語的聽眾,隔天隨即下訂一大批產品。
「雖然理念有待推廣,但堅持以環境為本,不怕找不到消費者認同,」陳敬恆感動地說,「好品質的水產很多品牌都有,但能兼顧環境永續理念,就是我們的亮點。 」
「Michael不是sales talk的那種人,但是完整聽完他的想法,都會很受感動,」 黃惠敏從旁觀察,「台灣好漁雖在成長路上,但肯定能帶動產業往好的方向前進。 」
台灣好漁賣的是魚,更是一個環境永續的夢想家園。陳敬恆打算在東石鄉掌潭村成立6.4公頃「示範區」,打造結合魚池和蓄水設施的整合型魚場。掌潭村是嘉義下陷最嚴重區域,去年823水災淹水長達一星期,當地有位養殖戶聽了陳敬恆演講後,便決定與他合作,建立不淹水,不缺水的養殖環境,未來還想結合防汛教育與生態觀光,吸引更多同業加入。
陳敬恆笑說,台灣「得天獨厚」,但也因此具備更多潛力,「如果解決得了問題,「衰」也會變成一種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