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 B 型企業亞洲年會於 8 月 31 日及 9 月 1 日在台中市政府集會堂舉行,來自日本、南韓、香港、泰國、紐澳、巴西等各國 B 型企業代表與學者紛紛齊聚台中,與台灣的 B 型企業代表交流,與會者多達 500 位。本屆 B 型企業亞洲年會以「未來企業新樣貌」為主題,分享如何以商業力量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重新定義成功的企業。
文:李沂霖
由美國 B 型實驗室(B Lab)推動的 B 型企業認證,重新定義了何謂好企業。B 型企業追求社會、環境與市場價值共創分享,B 所代表的 Benefit,意指關心所有利害關係人的利益,而非只有企業自身的利益,是市場自發而生的新商業模式。
此次亞洲年會在台中舉行,市長林佳龍親臨開幕式提及:「B型企業精神也適合用在城市治理,追求共好精神,希望台中能成為B型企業城市。」未來台中市政府也將持續提供更多資源及輔導,協助企業追求共享及可永續的繁榮 B 型企業理念。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吳明機則表示,「良好」與「良善」是有區別的。台灣許多經營「良好」的大企業,但往往因為環保、勞動關係等原因而受到大眾質疑,「過去強調的是經營的良好,現在則注重社會關懷的部分,讓企業學習跟社會對話,期許 10 年後 B 型企業就會像 ISO 一樣,是各個企業都具備的認證。」
經濟新世代 ——「不只要成為世上最好的企業,而是要成為對世人最好的企業」
台灣第一間 B 型企業—— DOMI 綠然能源,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與科技解決全球暖化等問題,其創辦人連庭凱同時也是亞太 B 型協會副理事長指出,在 18-35 歲的年輕世代當中,有 66% 的人認為公司對世界的貢獻是非常重要的,「賺錢已不再是企業唯一的目標,還得植入想要做好事的 DNA,利用商業的力量,來解決社會和環境問題,同時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B 型企業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運動,重新定義何謂成功的企業,藉由嚴謹的認證,針對企業內部的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和客戶影響力等 5 個面向評估後,頒發 B 型企業認證,就如同一項品質保證的標章,使消費者與投資者可以辨識出這些「良善」企業,最終達到全體人民的共好,連庭凱認為這將是「能把利潤最大化的做法」。
現場來自多國的與會者也與大家分享自身參與B型企業運動的經驗,紐奧 B 型實驗室理事長 Mele-Ane Havea 說道:「我們雖然語言、文化不同,但如今我們都為社會良善而聚在一起。」期許有更多企業加入B型企業的行列。
巴西 LAB 60 + 創辦人 Sergio C. Serapião 則表示,重視內部的員工照顧也是 B 型企業的精神之一。他提到自己的父親是十分成功的企業家,然而卻沒有顧及生活,「我就在想,當生活與工作衝突時該怎麼解決?而當我發現 B 型企業的精神,我認為這就是我想要的。」擺脫過去就讀商學院時只注重數字及營收的想法,B 型企業導入更多與社會的連結。
延伸閱讀:你「B型」了嗎?近2成企業想加入
美國戶外運動品牌 Patagonia 早以環境友善而聞名,致力用商業去解決環境危機,來自日本的亞洲環境長 Kenji Shino 表示,去年 3 月日本才有了第一間 B 型企業,「或許你們會很驚訝,B型企業在日本的發展至今只有 3 間,日本的B型企業運動還是嬰兒階段,需要向其他國家多多學習。」 Kenji Shino希望能藉由參與年會,多方汲取各國的經驗、彼此交流,期許今年日本能達到 10 間B型企業的目標。
韓國最大的社會企業 Ever Young 創辦人 Eun Sung Chung,在年屆知命之年時重新思考自身生命的意義,認為應對社會做出貢獻,創立 Ever Young 主要從事網路內容監控,而為因應高齡化社會,企業雇用 55 歲以上員工,並預計於明年通過 B 型企業驗證。Eun Sung Chung 指出,韓國與台灣皆擁有許多中小企業,兩國經濟狀態類似,「我能感覺到 B 型企業的熱度在發生!」
亞洲B勢力 —— 讓全球性觀念,成為在地化行動
全球橫跨 50 個國家、超過 2000 家企業通過國際 B 型企業認證,台灣亦有 20 家企業通過 B 型企業認證,認證企業數為全亞洲第一,成為亞洲他國學習的對象。此次年會韓國、泰國、香港皆組團前來參訪。
來自紐西蘭、在中國居住超過 20 年的叫板披薩創辦人Jade Gray 提出「Glocalise,全球在地化」的概念,認為「 B 型實驗室( B Lab )對於 B 型企業的認證審核是一個架構,應該因地制宜。」亞太 B 型協會理事長張大為回應道,這就是「全球性觀念、在地化行動」,例如在澳洲能通過認證的 B 型企業,到了中國未必能通過認證,因為有其在地法規的影響,因此需要找出方法因應在地規範。
香港仁人學社的董事 Freddy 則打趣的表示,在香港如此資本主義的氛圍之下,從事第一份工作時曾被洗腦:「你做不了惡魔你就賺不了錢。」但如今,仁人學社成為香港第一間 B 型企業,致力推動社會創新和社會企業教育,讓講求快速有效率的香港人,逐漸理解 B 型企業的效益何在。
泰國傳播社會影響力的平台 NISECorp 成立於 2011 年,在去年通過 B 型企業認證 ,成為泰國第一間也是唯一一間 B 型企業,共同創辦人 Sakulthip Keeratiphantawong 認為,「現在是很好的時刻,讓 B型企業運動幫助泰國做更永續的發展。」
台灣嘉威會計師事務所常務監事張宏尉則以兩句話分享自身的信念:「為己有限,為人無限」、「一輩子追求,成為別人的需要」,他認為企業應以人出發,由員工照顧做起,培養像家人一般的同事情誼,「我們的人員離職率低於 5% ,是一般公司的 1/4。」
做好事散發正向能量:錢財、人才跟著來
在 B 型企業掀起浪潮的同時,仍有人質疑:做好事是不是就代表較難獲利?王道銀行副董事長駱怡君認為:「唯有良善的公司才能吸引最好的人才;唯有愛護員工也令員工愛戴的公司才能創造良好的績效,一切都與公司營運緊緊相依。」她深信良善的公司治理才是企業永續發展的基石。如今王道銀行正在申請成為 B 型企業,堅守「利他圓己」的精神,要成為與所有利害關係人共創多贏的企業。
澳洲的 Silver Chef 致力於「幫助人們實現夢想」,提供那些負擔不了前期資本支出的小型企業靈活的設備資金,目標在 2020 年時幫助超過 150 萬人。執行長 Damien Guivarra 認為,千禧世代期待要改變世界,B 型企業能形成一個良好的網絡,吸引更多對的人加入。
亞太 B 型協會理事長張大為表示,台灣中小企業居多,而其中也有不少是家族企業,B 型企業對他們來說有「見賢思齊」的效益,「當中小企業想要轉型並與國際接軌,B 型企業就像是提供了有力的解答,何不參考一下呢?」 茶籽堂即是很好的例子。
張大為設下目標,希望 2017 年底前,台灣的 B 型企業可從原本的 20 間擴展到 50 間,並在 2 年內達到 100 間的目標,最後也呼籲台灣企業共同行動,為世界做出改變。
第二屆 B 型企業亞洲年會首日,在國內、外 B 型企業代表與學者共 500 餘人的熱烈交流,以及 4 場精采的專題座談中留下精采的討論, 9 月 1 日更聚集了學者教授、綠藤生機、台灣好漁、茶籽堂等企業代表,以及聯合報、社企流、韓國朝鮮日報等媒體代表共同交流。
在活動現場,可以看見來自各個國家的講者,因為善的力量而聚集,共同堅信著:「讓每個人參與改變,一點點火花就可以發揮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