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威與B型企業 相遇五年的經歷

本文獲嘉威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授權轉載

文 / 張宏尉會計師

照片出處:經理人月刊

照片出處:經理人月刊

從嘉威開始接觸 B型企業到現在,一轉眼也五年了,我個人也從對社會企業(SE)、B型企業(B Corp)、企業社會責任(CSR)都傻傻分不清楚的情況下,到被選為台灣 B型企業協會的理事長,很意外也很感謝,也覺得責任重大,在這裡也跟嘉威的客戶們說一聲,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都很歡迎與我們聯繫,嘉威很樂意提供各式的資訊,我個人也會盡力提供協助。

嘉威期許自己可以成為一家與眾不同的事務所,我們不只重視客戶,更重視員工及他們的家人;我們不只在意服務,更在意自己對環境社會的付出,我們重視大家每一天的工作,也關心每一個同仁的生活。這是所長及資深會計師們一直以來的理念,也充分體現在嘉威每一個制度上,隨著員工人數持續的增加,管理的責任更是日漸重大,因此我們致力將企業文化與 B型企業的精神結合起來,逐步建立一個可衡量的指標,在未來事務所不斷成長的同時也讓公司同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也不斷提醒自己,嘉威絕不僅僅是一間事務所,更是為台灣社會環境帶來正面影響力的地方。

給第一次聽到 B型企業的人

B型企業(B Corp)的 B,代表的是 Benefit,有共益的意思,不過跟美國現行的共益/兼益公司(Benefit Corporation)及台灣前一陣子在推動的公益公司法大方向相同實際上不同。美國公司法下的共益/兼益公司是一種公司設立方式。而B型企業是指透過 B型實驗室(B Lab)經過商業影響力評估(B Impact Assessment, BIA)所認證過的公司,所有滿一年的營利事業不論型態,都可以申請 B型企業認證;但不是所有的 B型企業,都是公司法下的Benefit Corporation。 

你可能會懷疑這年頭為什麼有公司要當「B」,還把這個符號放在公司的視覺上,其實這一個字「Benefit」,代表企業願意在意獲利以外的利害關係人,像是你的員工、社區、生活的環境,甚至你的上中下游供應商,這跟傳統公司思考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觀念有一些不同,卻能大大地影響我們身處的世界。

當大家都依賴政府、非營利組織解決環境社會問題的時候,大部份人都忘了其實全球資源大多都掌握在企業的手中,如果每一間企業在獲利的同時能夠多想一點、多付出一些,往往能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也是 B型企業「做好事就是賺大錢」(doing well by doing good)的由來,企業必須獲利,這是永續發展最基本的前提,但是能夠保證企業永遠獲利的唯一方式,就是企業在成就每一份訂單、每一個交易的時候,不只是關心自己短期的最大獲利,更在乎你身邊每一個利害關係人,唯有因應需求不斷改變自己的企業,才不會有結束的一天。

給想更多了解 B型企業的朋友

B型企業認證不是商品的認證,也不是像 ISO標準化的認證,而是代表一間公司具有使命的認證,目前世界上超過有3,500家的 B型企業,橫跨74國家,150個不同產業,台灣是目前亞太地區最多 B型企業的國家,也是亞太地區最早得到總部授權成立 B型企業實驗室的國家,在推廣及輔導能量、經驗都很俱足,過去幾年也跟各地方政府合作舉辦 300人以上的國際論壇,包括台北市、台中市等等,2019年也跟國泰金控等企業共同合作 Business For Good 的大型營隊 ,都非常成功。B型企業在台灣已經漸漸擴散出去,時間也證明了這一個運動不是大家的一時興起,而是在各個國家蓬勃發展的運動,包括今年跟聯合國合作的SDGs Action Manager評量系統,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協助企業做永續指標策略的系統。(詳 B 型實驗室網站

嘉威因為 B型企業接下來要做的事情,多年來一直專注在社區及員工面向,2019年的策略會議也正式訂了包括每年2.5%營收的公益支出、一年兩天的員工志工假,也跟政大商學院合作調查事務所內部員工滿意度、共同文化價值,嘉威人就是一家人的觀念也讓我們連續兩年得到「對世界最好」(Best For the World)的員工獎項,今年也希望能夠保持。(以上是一些持續及加強的事情)(延伸閱讀:連續五年營收成長率達 10% 的嘉威會計師事務所及賣咖啡捐水井的成真咖啡 一起實踐「對世界最好」 共八家台灣B型企業獲大獎 拿亞洲第一)

氣候議題是一個全球問題,響應全球 B型企業發起的 Net Zero 2030 (2030年前要做到碳中和,不因為自身的商業活動為地球帶來負擔),台灣包括嘉威,共有 8家 B型企業參與。經過和博仲法律事務所「綠辦公室」請益,我們也開始做溫室氣體的盤點,逐步建立自主的環境管理系統與綠色採購流程,今年開始也會投入全職的人力在氣候議題上努力,期待自己不需要等到 2030就能夠達成碳中和的目標。

以下是我個人五年經驗的累積與理解

照片出處:unsplash

照片出處:unsplash

Q1:B型企業是共益企業還是行銷手段?

是共益企業也是行銷自己的方法,但是我個人非常不建議公司把 B型企業單純「當成行銷手段」來申請,台灣 B型企業協會是一個由通過認證的企業自主組成的協會,並正式得到總部授權成為 B型企業的推廣單位,成員們認同 B型企業的理念,並各自在其專業領域中實踐理念,如同嘉威在會計領域、博仲在法律領域、茶籽堂在土地與地方創生領域,DOMI在能源方向努力等等,有這些力量的匯集,才能夠有現在的亞太 B型企業協會,這也是 B型企業彼此之間會有高度連結與合作的原因。如果你對自己經營公司的做法很有信心,或是很喜歡目前的公司,歡迎推薦公司讓我們認識。

 B型企業協會集結各行各業思維及理想,你會在這裡找到很多志同道合的夥伴,並開始認識世界各地公司「發揮商業核心就能改變環境社會問題」的成功案例,也可以利用 B型企業的商業影響力評估(B Impact Assessment, BIA)建構內部管理系統,尤其在傳承及文化建立上有很多好處。

Q2:B型企業跟社會企業的差別?

B型企業的商業影響力評估是一個線上評量的機制,在公司治理、社區、環境、員工、影響力商業模式五大面向中得到 80分以上,並通過審核,按營收支付合理的認證費用,就可以把認證符號放在公司對外的產品中,申請條件很簡單,只要是營利事業,營業一年以上,並達到 80分就可以了,所以不論是社會企業或是企業社會責任做得好的公司都可以申請看看。

社會企業在我的心中是比較神聖的存在,設立的宗旨主要是為了解決某一件或一些社會、環境問題,彼此之間競爭的情況不高,如果同業為了同一個社會目的,甚至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作法,是「為了解決問題而存在」的企業。(延伸閱讀:B 型企業和社會企業有什麼不同?)

而兩者的相似之處,就是都是依靠企業本身的獲利及商業模式維生,這點與「非營利組織」——不以營利為目的有較大的不同,另外現在也有許多「非營利組織」會從事一些「營利」行為來支應組織的運作,這完全都是合情合理也合法的,希望大家別用它有沒有賣東西來判斷是否為非營利組織,而是把重點放在錢都用到哪裡去了,來思考問題。

Q3:嘉威有沒有因為加入B型企業協會增加客戶?

有,協會有很多成員都從朋友變成客戶,很感謝他們的相挺。參與 B型企業 5年來增加的除了客戶之外,更多的是走在同一條路的夥伴,集結眾人的力量對社會環境產生正面影響力,也增加工作上很多的樂趣,就像嘉威跟博仲法律事務所可以有公事上的合作,也可以共同舉辦運動聯賽交流,我們也帶動公司同仁參與其他家B型企業的活動,包括演講、路跑、團購,推動綠色生活等等,他們也同時增加了一家好客戶。

Q4:加入了B型企業後,對公司有什麼改變嗎?

嘉威當初是在沒有特別改變什麼的情況下就通過了認證,成為台灣第 4家 B型企業,這幾年隨著事務所規模的成長,很感謝有 B型企業的認證讓公司政策及方式上,因為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決定事情變得比較容易。再來,書面化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包括優先採購供應商名單、工作手冊編彙,甚至連公司的視覺設計都改變了。

Q5:是什麼原因讓嘉威願意繼續申請認證?

B型企業線上評量是一個不斷進步的系統,隨著時間更深入了解不同國家的工作型態及產業,包括今年首度與聯合國合作的永續發展目標線上評量 SDGs Action Manager,都是讓嘉威各項制度越來越向國際接軌的關鍵原因,保持 B型企業認證讓我覺得自己不只是一位會計師,更是幫助世界朝向更好方向改變的一份子,也會同時對世界上不同 B型企業做的事情感到驕傲,我們會一直申請下去。

與B型企業的相關年表

2015年 9月通過認證成為台灣第四家 B 型企業(亞太目前唯一一家會計師事務所類型的 B 型企業)
2016年 成為第一屆台灣 B 型企業協會會員並擔任常務監事
2017年 通過第二次更嚴格的實體認證 包括員工訪談
2018年 擔任第二屆台灣 B 型企業協會副理事長 世界最好員工獎 Best For the world/Worker
2019年 連續兩年得到對世界最好員工獎 Best For the World/Worker
2020年 2月擔任第三屆台灣 B 型企業協會理事長 並準備今年八月底第三次的重新認證

延伸閱讀:

不讓部屬加班,是領導者的責任!他的會計師事務所,員工來了就不想走

連續五年營收成長率達 10% 的嘉威會計師事務所及賣咖啡捐水井的成真咖啡 一起實踐「對世界最好」 共八家台灣B型企業獲大獎 拿亞洲第一

超過九成的中小企業都希望對員工及供應鏈更好 台灣首創Business for Good創新影響力商業模式計畫 協助中小企業永續轉型